当前位置: 首页 > 招生就业 > 创业指导 > 创业典型 > 正文

库尔勒:大学生创业当会赚钱的“陶渊明”

【来源: | 发布日期:2014-12-26 】

刘晨(右)和技术员张宝珠在交流科学种植方法。

刘晨是新疆库尔勒市和什力克乡柳林村人,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父母靠种地为生。

2010年7月,刘晨从新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通过招聘顺利进入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不久就被提升为一名小组长。一个农村娃来到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并成为大型企业中的一员,这一切让他的家人很欣慰,也让乡亲们羡慕不已。

而正在刘晨事业刚刚起步时,一次与家人通电话,他得知那两年春季库尔勒地区常遭遇“倒春寒”、“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使自家的棉花不同程度减产,而年迈的母亲又无能为力。出身农家的他深知农作物减产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有多大。

“看天种地只能靠运气,除了这种传统农业,还有没有更好的种植方式呢?”经过一段时间的琢磨,刘晨想,只有自己投入到实践中,才有机会找到答案。“我知道种地很辛苦,但我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就这样刘晨辞掉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去追逐田园梦。

经过一年努力 终获第一桶金

坐落在柳林村村口的五个温室大棚与众不同,灰色的水泥外墙,白色的棚顶……看上去比有些人家的房子做工还精细。这就是刘晨今年刚建起的五个温室大棚。

12月14日,记者一走进刘晨的蔬菜大棚,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棚里种植的黄瓜青翠欲滴,蔓延开的藤有一米多高,用绳子吊在空中,行距、株距均匀,看上去整齐得就像列队的士兵。黄瓜根部凸起的土梁很匀称,全部用塑料薄膜包着。“这样包起来水份不易蒸发,能保住墒。”刘晨自豪地说:“这批黄瓜元旦过后就能上市,马年春节梨城市民就能吃上我种的菜了。”正在大棚里干活的他,施肥、浇水、剪枝……动作娴熟,这个戴着眼睛看起来斯斯文文的小伙子干起活来特别麻利。“每当看到大棚里新鲜的蔬菜,我浑身都是劲,一天都停不下来。”他乐呵呵地说。

“别小看这几个占地仅十几亩的蔬菜大棚,一年下来比种一百亩棉花挣得钱还要多。”刘晨的母亲程会兰高兴地说,他们今年种了两个棚的葫芦瓜,10月就上市了,卖完一算净利润4万多元。再加上三个棚的黄瓜和西红柿,以及明年春季的一茬菜,估计一年能收入近20万元。“年轻人脑子活泛,种地就是比我们强。”程会兰说。

刘晨搞蔬菜大棚也是刚刚起步,现在这些菜是他的大棚建成后的第一茬菜。为此他整整琢磨了一年多,在辞职回来的前两年里,他在帮母亲种棉花的同时,经常通过网络了解农业信息,学习种植方法。“我家种了170亩棉花,一年下来才挣不到20万。如果遇到极端天气,收入更是很难保证。”刘晨说。

经过多方了解,刘晨发现设施农业风险小且收益大,但是投资很大,这让他犯了难。后来他和母亲商量决定拿出家里的全部积蓄,还向亲戚借了数十万元,共投入了约100万元,先建了5个温室大棚试试。让他没想到的是,今年第一茬菜就丰收了,他获得了“第一桶金”。

想成立合作社 带动更多人致富

“这几个温室大棚应该说是库尔勒市建得最好的。”市农业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刘晨的温室大棚墙体里层和外层都是砖结构的水泥墙,在里层和外层中间还夹着一层土,比普通棚墙厚得多,这样不仅结实而且保温性强。同时,大棚里还配有防风膜和增温设施,可以随时控制棚内的温度。

“搞设施农业是门技术活,像黄瓜,温度就要控制在20度左右。”刘晨说,由于以前自己对农业一窍不通,在建大棚之初,他请了一位师傅手把手地教,现在每天和师傅在一起干活,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请教。

“大学生学东西就是快,也有干劲。”刘晨雇用的技术员张宝珠说,小刘人勤快,又好学,也讲究科学,今年收益不错,预计两到三年就能挣回建大棚的成本。

一说起丈夫和他所从事的事业,刘晨上个月刚娶进门的媳妇刘春花也是满心欢喜。“嫁给农民没什么不好,只要我们俩好好干,一年下来不比城里人挣钱少,而且还能吃上新鲜的蔬菜。”刘春花说。

“下一步我想成立农民合作社,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对于未来的打算,刘晨说,今年年初参加村里组织的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他学习了2013年中央出台的一号文件后,茅塞顿开,文件指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要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目前他们村里不少菜农种植农作物不是很规范,由于种植规模较小,又缺乏销售渠道和技术指导,经常导致菜卖不上好价钱。因此,他想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把菜农组织起来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实现效益最大化,帮助菜农增收,也让市场上有更多令消费者放心的生态菜品。

(文章来源 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