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率备受关注的同时,就业结构、就业地域不平衡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高校毕业生是首选在一线城市就业,还是在二三线城市就业;是被迫逃离一线城市,还是主动避让,转而去二三线城市去打拼。你将做怎样的选择?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高达727万,高于去年的699万,更难就业季已经来临。为了应对新一波高校毕业生大潮,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省会以下城市和县(市)就业,2014年1月教育部启动地级城市面向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活动。
从近年来对大学生就业城市的调查显示,以及就业的实际走向来看,大批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共识,这得益于国家“大学生村官计划”、“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宏观政策的引导和实施,也得益于广大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城市时越来越务实和理性,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再将目标锁定在一线城市,他们相信自己在二三线城市的生活一样精彩。
从学生过去在一线城市就业,到看好中小城市发展
作为一线城市的北上广曾经是无数大学生逐梦的地方。然而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二三线城市安放青春。2014年初,据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智联招聘公布网络招聘大数据信息显示,2013年,90后高校毕业生里有61%主动逃离一线城市,前往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而这个数据,在2011年时还是46%。
无独有偶,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某门户网站教育频道推出的“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中,对于期望的工作地点,46.9%的学生希望在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工作,二线城市明显受热捧。
一线城市接纳的人才是有限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当一线城市人才饱和、生存压力增大时,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如果自己的“综合实力”足以在一线城市站稳脚跟,那就大胆地往前走;如果“综合实力”不如人的话,那么二三线城市乃至小城市也会有你的用武之地的。摒弃“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想法,回归二三线城市才是回归理性。
有大学生网友概括说:一线城市是江湖,二线城市是道场;一线城市是现货,二线城市是期货;一线城市拼智商,二线城市靠情商;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一线城市有文化,二线城市有闲情;一线城市是“漂泊之城”,二线城市是“一生之城”……
一般来讲,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聚集了更多的一流人才,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竞争扩展等诸多方面没有可比性。当然,二三线城市也有优势,比如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区位发展的后发优势等。近年来不少大型企业也开始将研发基地、制造工厂向二三线城市转移,工资待遇堪比一线城市,吸引大批优秀人才。
有人形容一线大城市高学历人才济济,“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在这样的个人事业发展环境下,机会难遇、难求。虽然相对城市发展水平和职业岗位而言,二三线城市欠缺很多,但比起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工作更讲究真真切切的付出、践行,也有更多空间让有志者有所作为。积累一些基层的生活工作经历有利无弊,无论以后选择创业,还是通过上升渠道进入一线城市,这些锻炼都可以使自己的事业之根扎得更深。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高层次人才出现向更加宜居的二三线城市“流动”,同时心态上多了些深思熟虑的“放弃”,少了些“逃离”的悲情。复旦大学本科毕业生前往长三角二线城市的数量明显在逐渐增加。“这与学生的就业观念更加理性有关,学生们已经不再认为上海是最好的城市,而是认为最适合自己的城市才是最理想的城市。”作为地地道道的北京人,李苏桥本来很想留在北京创业。但是北京高企的房价和高昂的人力成本,最终还是让他决定,到二三线城市去创业。
尽管从未到过吉林省长春市,同济大学博士生贾宝印还是决定到那里做一名选调生。2012年8月,他到长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正式报到,开始了他在北国春城的新生活。在同济大学,选择“逃离北上广”的不止贾宝印一人,他导师所带的13个博士生中,只有一人留在了上海,其他人都选择到别的城市发展。同样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迟洋本身就是吉林人,在同济大学主攻隧道专业多年之后,也选择到回到家乡工作。除了考虑在父母身边,也对未来二线城市的建设有着自己的抱负。
不仅国内高层次人才,海归人才也出现流向二三线城市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竞争也日益激烈,一些二三线城市也纷纷加入“人才争夺战”。各地都拿出求才若渴的诚心,出台极富含金量的引才计划,向海归抛出“橄榄枝”,以大手笔的政策优惠吸引海归落地生根。
例如,无锡的“530”计划,为海外人才创业提供3个“100”:100万元启动资金、100平方米工作场所及100平方米住房公寓。武汉出台“黄鹤英才”计划,对入选的创业领军人才,按项目给予300万元至500万元的资金支持。“成都人才计划”给予入选者每人100万元资助,并享受特定的工作生活待遇。这些政策对于初次创业的海归来说,无疑极具吸引力。
从各地采取的各项优惠措施,到争抢吸引人才回流
大城市的路很平,但很挤;二三线城市的路不平,但很宽。淮南、芜湖、郑州、天津、包头等地陆续出台吸引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许多高校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已经奔赴二三线城市就业,他们在那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如今,追求工作务实,能锻炼和提高创造性的工作能力,无论未来走上什么样的岗位,都是宝贵的财富,这在大学生中已形成了共识。
近年来,为改变毕业生就业区域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引导毕业生到二三线城市就业,各地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为鼓励和吸引大学生来锡就业,经市政府同意,无锡市落实大学生租房补贴政策;柳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柳州市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来柳创业暂行规定的通知,为来柳州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包括工商注册优惠政策、税收减免优惠、无偿资助创业启动资金、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投资资金、提供担保贷款贴息、享受创业场地优惠在内的多项优惠政策,并成立由各相关部门组成的“柳州市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办公室”,负责对来柳创业高校毕业生的指导、服务工作,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
可以说,人才向二三线城市回流,一方面有赖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得益于二三线城市软硬件条件的不断改善。北京某知名高校研究生刘静,从开始找工作起,就坚持自己的求职目标——回家乡或去中小城市。她身边不少同学觉得,只要留在北京有个户口,工资低点没关系,但她不这样想,“大城市有很多工作本科生都能做,招聘单位非要研究生学历,太浪费了。扎堆儿大城市的人才很多,即使有了工作,也难有出头之日,去中小城市更能发挥优势。而且大城市空气差、交通堵,不如去二三线中小等宜居城市。”
从北京举家迁往杭州的李先生说“感谢杭州”,因为杭州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2008年之前,户籍为山东的李先生在北京中关村一家IT企业担任技术中层,妻子从事咨询业,6岁的女儿正读小学。由于全家户籍在外地,不但要交高额赞助费,孩子在学校也总有一种被当成外地人的无形压力。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李先生做出了离开北京的决定。杭州一家IT企业向李先生伸出橄榄枝,并承诺高薪高职,重要的是还可以解决户口问题。几经权衡,李先生一家三口移居杭州。
随着软硬件条件的蒸蒸日上,吸引了大中型企业在这里投资落户,以二线城市成都为例,自2003年英特尔在此设厂以来,成都已经发展成为西部IT业“桥头堡”。随着戴尔、联想、纬创等企业先后宣布在成都设立基地,富士康、德州仪器等知名企业相继在成都正式投产,成都对IT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已初步显现,而成都籍和周边地区人才成为用工企业首选。
除了企业落户能主动吸引人才之外,二三线城市还在“购房补贴”“事业编制”上都狠做文章,既是吸引人才,也是稳定人才的有力手段。例如为吸引人才,湖北省鄂州市每年力图引进200名硕博人才。在引进政策上,除享受同职级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外,还提出了一系列补贴政策。比如,对于到企业工作的硕博人才,市财政按照硕士1000元每人每月,博士3000元每人每月的标准给予生活补贴。此外,房贴也具有不小的诱惑力。一个二线城市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凡是在该公司工作满5年以上、本科以上学历的优秀引进人才,可享受当地成本价购房政策。
除住房补贴和购房补贴外等优惠政策外,最吸引人才的地方还有承诺事业编制,凡通过了事业单位面试的求职者,在试用期考核通过后,可直接入编。以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为例,不仅是医生,即便只有专科学历的护士,也可享受这一待遇。
给你免费提供住的地方,还帮你解决一部分首付的负担;每年送你一次长线旅游;逢年过节不仅有礼物,家属还能拿到慰问金……2013年11月,南京师范大学2014届毕业生招聘会上,不少二三线城市纷纷拿出“神福利”吸引抢人才。据了解,近年来放弃南京等城市,选择回家乡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上升。在招聘会现场,不少泰州、南通等外市的用人单位,都许诺应聘者“包吃包住”,仅免费提供住宿一项,就吸引了不少毕业生。“现在买房租房成本都很高,刚毕业有个地方安身,的确很有吸引力。”南师大的黄同学说,之前求职发现很多南京单位不管住宿,算下来每月生活成本很高,这些福利着实让自己心动。
“如果在企业呆了3年,个人买房时单位可以提供5万元的无息贷款首付。”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此项福利引来不少学生围观。“等于白借你5万元付首付,很实用哦!”准备递交简历的陈同学说。
一些用人单位则在各种节日的福利上做足文章。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福利是“过生日时公司将送上一份神秘礼物”、“圣诞节的时候公司也会有神秘礼物”……“什么礼物啊?”围观的学生很好奇。招聘人员透露,“每个人不一样哦,比如圣诞节的时候会送情侣套餐的券,总之挺温馨的。”
现场一家外贸企业的福利更是让求职者眼热。除了承诺各大节日的大礼包、购物券等,还特别推出“春节家属慰问金”。另外,公司每年还会送员工一次长达五日的长线旅游。“幸福感挺强的!”南师大一位正在排队递简历的同学笑着告诉记者,虽然旅游并不算大福利,但是给人感觉单位很人性化、有温暖。(作者:关彤)
(文章来源 《中国大学生就业》)